股票配资软件排行 银行外汇展业制度要点解读(摘要)
发布日期:2025-02-16 20:50 点击次数:65
本文来源于机构培训,仅供参考!
]article_adlist-->银行外汇展业制度要点讲解(摘要)

目录
1、外汇展业的框架
2、尽调指引的条款解读
3、分类指引的条款解读
4、报告管理办法的条款解读
5、检测指引的条款解读
6、尽职免责的条款解读
银行外汇展业制度要点讲解
银行外汇全流程展业搭建外汇微观监管框架,主要由银行外汇展业体系、风险交易报告系统、尽职免责三部分组成。
(1)银行外汇展业体系涵盖了从客户尽调、客户分类、事中差异化、事后监测、监督管理一系列流程和管理要求。
(2) 风险交易报告系统用于事后监测。(3)尽职免责则明确了银行在合规操作下的责任界定。
三部分共同构成整体框架,相互配合,实现对外汇业务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控。
外汇展业改革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尽调、客户分类、事中差异化审核和事后监测四环节。
(1)客户尽调的内容为规范外汇业务基本尽职调查范围。基于客户自愿原则进一步识别外汇展业信息,一类客户分类适用。
(2)客户分类要求银行根据基本原则和自身管理要求,通过“系统 + 人工”的方式将客户分为三类,并在业务关系存续期间持续 和更新尽调,动态调整分级。
(3)事中差异化要求银行对应客户风险等级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一类客户可凭指令办理业务,二类客户则接受普适性审核,三类客户需根据风险状况接受不同程度强化审查。
(4)事后监测要求银行建立事后监测分析机制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机制,依托系统对全量业务进行实时监测。监督管理的内容为银行在办理外汇代客业务时,如有充分证据表明银行按照相关外汇管理规定,勤勉尽职地履行了真实性、合规性审查责任,不追究法律责任。
四个环节分别对应的是出台的尽职调查指引、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指引、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体系建设指引、风险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风险交易报告、数据采集规范五项制度,同时为做好展业监督监测,也配套出台了相关尽职免责规定
二、配套制度建设
(一)“1+6”配套制度体系
近期围绕外汇管理办法,已发布 6 项配套制度,构建了“1+6”的配套制度体系。其中,“1”是指 2023 年底发布的《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6”中的前三项是外汇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包括:
(1)《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用于规范银行风险交易报告的报送范围、渠道、处置流程等,明确“谁来报、报什么、怎么报”。
(2)《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数据采集规范(试行)》,明确信息采集的技术路径。
(3)《银行外汇业务尽职免责规定(试行)》,明确尽职免责的适用情形和申述评议流程要求,指导银行案件评议工作。
另外三项是由自律机制发布的行业规范,分别为:
(1)《银行外汇展业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尽调指引》”),规范外汇业务客户尽职调查范围、频率,鼓励银行使用行内数据并结合自身情况拓展尽调内容。
(2)《客户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指引》(以下简称“《分类指引》”),明确客户分类的基本维度和参考要素,指导银行形成科学、系统的分类体系,促进不同银行间客户分类标准客观、公允。
(3)《银行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体系建设指引》(以下简称“《监测指引》”),梳理事后监测体系建设涉及的监测标准、管理保障等内容,提出建设方法及要点。
这 6 项配套制度主要致力于解决银行在展业改革中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为银行外汇业务的规范开展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制度依据与操作指南
(二)关于《尽调指引》的重点条款解读
《尽调指引》的制定依据为《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展业办法》”)第 11 条明确规定“银行与客户建立外汇业务关系以及外汇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尽调指引》的制定目的与原因为客户尽职调查是银行展业第一步,通过完善客户画像,净化客户群体、简化事中审核、联动事后监测。
《尽调指引》共 16 条,从四个方面对银行客户尽职调查流程和业务规范予以明确。
第一章总体要求(第 1-4 条),明确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总体要求、内控制度;
第二章尽调要素与渠道(第 5-7 条)规定了尽调的要素与渠道。要素主要包含客户的基本信息、评级信息、监管信息、业务信息。渠道包括本行现有信息、互联网公开信息、政府公开渠道、实地调查、客户提供等方式;
第三章持续尽调要求(第8-13 条)规定了周期尽调、触发式尽调与拒绝情形;第四章 保障机制(第 14-16 条)包含保密原则、资料保存与监督管理。
以下将对《尽调指引》中的重要条款进行解读。
1.第五条
《尽调指引》第五条规范了全部客户尽职调查要素。银行应当在与客户建立外汇业务关系以及外汇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识别客户身份,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评价信息、监管信息(附表《外汇展业客户尽职调查要素说明》第 1-19 项),同时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客户尽职调查要素。
对于第五条的主要考虑有以下四点:(1)重要性:按“最小必要”原则,试点银行尽调方案设计中均含有的要素,可视为行业公认重要性高、与客户合规等级关联度高的内容;(2)必要性:部分尽调要素服务于后期客户分类或“事后监测”需要,如缺乏则无法开展有效的客户分类和风险识别;(3)可得性:绝大多数要素可通过行内信息复用、银行人工或第三方查询、监管部门公开或推送等非接触式方式获取;(4)延展性:本条是外汇展业客户尽调的底线标准,银行可视情况增加范围。
2.第六条
《尽调指引》第六条规定一类客户尽职调查要素。银行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在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基于客户自愿原则进一步识别客户业务信息(附表《外汇展业客户尽职调查要素说明》第 20-32 项)。银行对拟评为一类客户尽职调查应当覆盖上述要素,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拓展一类客户尽职调查要素。
对于第六条的主要考虑是非强制性。业务信息是银行为进一步了解客户外汇业务情况收集的信息,如外汇业务年限、规模、背景等,遵从客户自愿原则采集。如客户不愿提供,虽难以享受一类客户权益,但仍可按现行政策逐笔审核办理外汇业务。
3.第七条
《尽调指引》第七条规定客户尽职调查渠道。银行可以通过本行现有信息、互联网公开信息、政府公开渠道、实地调查、客户提供等方式开展客户尽职调查,鼓励银行丰富客户尽职调查信息来源和渠道。
第七条包含的客户尽职调查渠道结合银行实践主要有:
本行现有信息,打通银行内部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复用已有信息,是外汇展业尽职调查的最有效路径;互联网公开信息,例如新闻报道等,可作为信息来源之一;
政府公开渠道,包括司法、工商信息公示、政府大数据平台等,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外部信息采购,如海关高级认证、纳税信用等级,以及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查询获取相关信息;
监管信息推送,四类监管信息已实现定期推送,为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委托第三方付费尽调,如京东尽调专访服务,通过京东小哥跑腿掌握的信息核实企业情况,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创新方式;实地走访、询问客户,这是直接了解客户情况的重要手段,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但相对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4.第八条
第八条要求银行持续尽职调查。银行应当在与客户外汇业务关系存续期间持续关注客户风险,并审查客户尽职调查要素。本条借鉴了国际监管经验,强调在业务关系存续期间持续关注并审查客户尽职调查信息。
5.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则要求差异化尽职。银行应当根据风险状况差异化确定客户尽职调查措施的程度和具体方式,不应采取与风险状况明显不符的尽职调查措施,把握好防范风险与优化服务的平衡。本条引导银行充分利用自身数据和技术资源,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状况的客户或交易,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并动态更新,把好客户准入关。
6.第九、十和十一条:周期式、触发式与拒绝情形
周期式:第九条规定银行应当根据外汇业务关系存续期间的客户身份状况和业务风险情况,确定周期式持续尽职调查的频次,原则上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重新调查(最低要求)。
触发式:第十条明确客户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银行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补充足以证明客户身份或真实交易的相关证明材料:(1)开户或建立外汇业务关系理由不合理;(2)所办理外汇业务与客户身份及经营行为不相符;(3)客户有关行为或者交易出现异常,或者客户风险状况发生变化的;(4)对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存在疑问的;(5)其他可疑行为。
除上述情形外,银行根据自身经验和风险判断认为需要重新识别客户的其他情况,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拒绝情形:第十一条规定客户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银行应当拒绝建立外汇业务关系或受理外汇业务申请,并向客户做好解释说明工作:(1)拒绝提供机构有效营业执照等证件;(2)拒绝依照规定提供相关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3)提供虚假身份证明资料、经营资料或业务背景资料,重新调查后仍无法证实客户身份及交易真实。
此外,需注意周期式重检(客户尽调)与周期式重评(客户分类)的区别。
周期式重检的起始点为客户上一次尽职调查终止日,即从上一次尽职调查完成后,按照规定的周期(如每两年)开始新一轮的重检。
而周期式重评的起始点为客户上一次评级确定日。客户分类的重新评估是基于上次评级确定的时间,按照相应的周期和规则进行,与尽职调查的重检
在时间节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持续尽调制定思路主要围绕周期式尽调、触发式识别和拒绝情形三个方面展开,它们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银行客户尽职调查的重要框架。
周期式尽调应与反洗钱重新尽职调查期限基本一致,以此减轻银行负担。拒绝情形要求银行首先做到事前、事中介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或办理业务前,银行需及时发现客户当前业务不合理、不相符、异常、存疑等风险状况发生变化的情况;
此外,银行应做到事后预警,在发生触发事项时,系统应能够推送提示信息至尽调系统。
触发式识别要求银行根据自身风险管理策略及客户身份、交易以及风险状况,合理确定持续尽调周期与重检流程。
(三)关于《分类指引》的重点条款解读
银行在客户分类时需关注的内容和方面,授权银行自主决定客户分类要素的选择以及确定权重赋值。
《分类指引》共有四章节。
第一章总则(第 1-3 条),提出建立客户分类体系的总要求;
第二章风险等级分类体系(第 4-9 条),指导银行在客户分类时需关注客户的主要内容和方面;
第三章分类的方法及程序(第 10-20 条),应采取“系统评定+人工确认”相结合的方式,重申《展业方法》中关于一类和三类客户的法定要求,明确客户分类结果的更新要求;
第四章附则(第 21-23 条),鼓励银行建立统一的客户分类体系,引导银行对客户分类要素及权重赋值、计算方法等形成行业最佳实践。
1.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体系
客户分类时需关注客户的主要信息,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第六条)、评价信息(第七条)、监管信息(第八条)、业务信息(第九条)四个方面,银行可自主选择具体要素作为客户分类要素。
基本信息包括客户基本情况,如成立年限、注册情况、资本情况、注册地址或实际办公地址与其经营业务的匹配情况等,用于判断客户实际经营情况。
评价信息要求银行应关注客户的评价信息以判断客户信用情况,可参考要素包括客户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等级、授信等级等。
监管信息包括行政处罚信息(如人民银行、外汇局、海关、税务等监管部门的处罚信息,以及外汇局发布的风险提示)和监管分类信息(如外汇收支企业名录分类结果、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监管名单信息、资本项目管控状态信息)。
业务信息涵盖跨境业务办理情况(如跨境业务规模及波动情况、办理跨境业务历史情况等)、跨境业务需求真实性(如客户交易与日常经营状况的匹配程度、主营业务相关的外汇资金来源和用途等)、内部管理情况(如能否实现交易留痕、准确记录和管理)。
2.客户分类方法及程序
对于具体分类方法,建议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基于底线要求与专家打分方法。此外,银行也可以自主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赋值。
需注意,同一家银行同一客户的外汇合规风险等级是唯一的,不能出现同一家银行不同分行的客户的评分评级是不一致的情况。
分类方式则可以采用系统评定与人工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分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充分发挥系统的高效性与人工的专业性,为客户分类提供可靠依据。
分类程序对于银行有以下两点要求:
第一,建立逐级审批机制。严格遵循分类流程,每一步审批均需严谨细致,确保分类过程规范有序,有效防范风险;
第二,明确一类客户授权人员资格。鉴于一类客户可凭指令办理业务,其风险等级较高,故对一类客户的审核务必严格。需明确规定具备相应资格的授权人员方可参与一类客户的确定,此类授权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经验,以保障分类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分类调整要求明确调整审批流程,详细阐述上调至一类客户的理由并提高审批层级。当客户分类需上调至一类时,必须详细阐述上调理由,确保调整依据充分且合理。同时,提高审批层级,以增强监督与审核力度,保障分类调整的审慎性与科学性。其次做好系统留痕,所有分类调整操作均应在系统中留存详细记录,包括调整原因、审批流程、审批人员等信息,以便于后续查询、审计与追溯,确保分类调整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最后需注意审批人员等级,上调至一类客户的审批人员,其授权人的等级应高于基评一类和复评一类的审批人员等级。
3.客户分类底线要求
《分类指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一类客户标准需满足的六条条件:(1)合法注册,原则上持续办理跨境业务两年以上,具备真实外汇业务需求;(2)近一年未被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外汇局或相关监管部门行政处罚;(3)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内企业,货物贸易等级分类应为 A 类;(4)跨境收支符合生产经营实际,无异常大幅波动;(5)内部管理实现交易留痕、准确记录和管理;(6)银行风险管理规定的其他条件。需注意,同时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时,才能被评定为一类客户。
《分类指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三类客户标准需满足的五条条件:
(1)被人民银行、外汇局或其他监管部门采取相关监管措施的,贸易企业名录分类为 B、C 类,处于资本项目业务管控状态,列入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监管名单,被发布风险提示等;
(2)近一年被人民银行、外汇局或相关监管部门行政处罚;
(3)客户注册信息存在疑问、背景不明的,或者无法获取足够信息对客户背景进行评估的;
(4)交易产品、规模、频率与客户日常经营状况、资本实力、历史交易习惯等明显不符且无合理理由,交易不具商业合理性,或跨境资金往来存在明显异常等;
(5)银行认为合规风险较高的其他情形。
需注意,以上所有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即评定为三类客户,其他则被归于二类客户。
4.评级更新
评级更新分为定期更新与不定期更新。
于定期更新,银行应定期对客户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结果进行更新,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其中三类客户不得超过半年。
银行可依据自身风险情况,在遵循底线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评定。
对于不定期更新,客户向银行申请参评一类客户时,银行应视情况对其外汇合规风险等级重新分类,并严格遵循周期审批要求。
此外客户触发监管信息变化、报送风险交易报告等风险事件或场景时,银行应实时对客户进行重新分类,报送风险报告时需实时处理,避免出现报送后间隔一段时间才重新分类的情况。客户触发本指引第十三条中三类客户的任意情形时,银行应及时将其调整为三类客户。
完成尽职调查重新调查后(重检必重评,重评不一定重检),需进行相应的重评操作。
银行在总体操作中需注意两个方面:重评期间,要注重客户评级与业务办理的衔接。重评过程中可能涉及重新开展尽调或补充尽调要素等,且存在逐级审批等环节,耗时较长,因此要明确长周期内客户业务的办理方式;若出现超期未完成重评的情况,例如因周期审批或某个环节疏漏导致客户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重评,要明确该客户的认定及后续业务办理方式,并将其纳入内控管理。
(四)关于《报告管理办法》的重点条款解读
《报告管理办法》的制定思路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银行树立风险为本理念。发挥银行直面客户的优势,指导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促进重点外汇风险交易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从而优化外汇微观监管;
第二,明确外汇风险性交易报告规则。以《外汇管理条例》为依据,明确报送的规则与路径,方便银行实施,保障报告质量,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第三,由银行总行自上而下推进。与《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紧密衔接,推动银行统筹行内各类资源,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交易监测和报告体系,形成统筹开放与安全的系统性、制度性安排。
《报告管理办法》的内容有四章节。第一章总则(第 1-5条),明确外汇风险交易报告适用范围、报送条件、报送路径及监督检查安排;第二章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第 6-13 条),
要求银行制定和持续完善监测标准,对风险交易信息进行人工识别,明确了报告的内容和报送时限等;第三章内部管理措施(第 14-19 章)要求银行建立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的人员、系统和信息等资源保障,开发配套监测系统做好资料留存和信息安全管理;第四章附则(第 20-23 条),规定法律责任和解释权限等,明确“尽职免责”原则等。
1.第三条
《报告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了报送条件。
行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本行境内、境外机构和个人客户(以下统称“交易主体”)存在外汇风险交易行为时,应当监测外汇风险交易信息,并报送外汇风险交易报告。这里所指的外汇风险交易行为,是指涉嫌涉及虚假贸易、虚假投融资、地下钱庄等及其他涉嫌违法违规跨境资金流动行为;而外汇风险交易信息,则是指与外汇风险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
需注意,监测对象与《展业办法》中“境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不含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客户”)”有显著差异。
2.第六条
《报告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了相关监测标准。银行应当制定和完善外汇风险交易信息监测标准,并对其有效性负责。监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交易主体的身份、行为以及交易资金来源、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存在异常的情形,并应当参考以下因素:
(1)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外汇局发布的法律法规、风险提示、外汇风险交易特征等;
(2)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等发布的跨境业务相关的犯罪形势分析、风险提示、犯罪类型报告和工作报告;
(3)银行外汇资产规模、地域分布、业务特点、交易主体群体、交易特征,以及本行外汇合规风险的情况;
(4)需要关注的其他因素。鉴于上述因素收集渠道并非完全明确,为调动银行主观能动性,明确银行应参考而非依据上述因素制定监测标准。
因此,银行制定的监测标准不局限于外汇局发布的风险交易特征。
3.第七条
《报告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了人工识别。
银行报送外汇风险交易报告前,应当按照本行内部管理制度,对依据监测标准筛选出的交易信息进行人工分析、识别:
(1)确认属于外汇风险交易信息的,银行应当在外汇风险交易报告中完整记录对客户身份特征、交易特征或行为特征的分析过程;
(2)确认不属于外汇风险交易信息的,银行无需报送外汇风险交易报告,但应当自行记录排除理由。
需注意明确提交的风险交易报告必须经过人工甄别,并进行留痕管理。
此外,注意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的来源并非仅来自银行监测系统事后监测发现,而是贯穿外汇展业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如事前尽调发现异常情况,也可报送风险交易报告,因此系统应有人工录入功能。人工识别对员工要求较高,银行应配备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人工识别工作。
4.第十条
《报告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了处置措施。
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外汇风险交易报告所涉及的交易主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外汇合规风险,必要时向交易主体做好解释说明:
(1)提高该交易主体外汇合规风险等级;
(2)对该交易主体后续外汇业务采取强化审查措施;
(3)明确与该交易主体后续建立、维持外汇业务关系,或者为其办理后续外汇业务,需要提升审批层级;
(4)限制与该交易主体建立新的外汇业务关系、拒绝为其办理后续外汇业务,或者终止已经建立的外汇业务关系;
(5)合理限制该交易主体通过非面对面方式办理外汇业务的金额、次数和业务类型;
(6)其他外汇合规风险预防措施。需注意,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自主行为并防范个人方面的舆情风险。
(五)关于《监测指引》的重点条款解读
《监测指引》的制定思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覆盖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检测报告全环节(要干什么),涵盖监测标准、人工识别、监测系统、动态评估、管理保障等五大建设内容。其次,明确银行建设监测体系的标准(要干成什么样)形成一系列明确的标准,便于银行落地实施,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最后,提供建设运行监测体系的参考方法(要怎么干),对相关建设内容的实施方法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帮助银行提高建设效率。
《监测指引》的内容共七章 41 条。第一章总则(第 1-4条),说明制定目的的依据,明确适用范围、建设内容和建设原则;第二章监测标准(第 5-11 条),明确定义、建设方法、数据基础、运行周期、监管管理等;第三章人工识别(第12-18 条),提供了人工识别的作业方法,并对作业模式、审核流程、信息与协查保障等作出规定;第四章监测系统(第19-27 条),明确核心功能,并对数据信息、留痕管理、信息流转、开发模式等作出制度安排;第五章动态评估(第 28-32条),明确了评估的对象,将动态评估分为三类,并对评估时限和完善时限均作出具体规定;第六章管理保障(第 33-40条)从组织、制度、牵头部门、人员、考核监督、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要求;第七章附则(第 41 条),包含生效时间,由自律机制发布实施。
1.第二章监测标准部分重点条款及相关考虑第五条定义了监测标准。
监测标准是指银行自主设计的、可用于监测和筛查本行外汇风险交易信息的指标、模型及算法的总称。监测标准应当覆盖外汇局发布以及本行外汇业务、产品、交易主体可能涉及的所有外汇风险交易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标准一定是银行自主设计的,但需要参考监管发布的相关信息,并与本行面临的外汇风险相匹配,监测标准应该覆盖行业所有的外汇交易。
第七条明确了所使用的数据基础。
银行制定监测标准应当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在外汇展业全流程中留存的交易主体身份资料、行为信息和交易记录;
(2)与外汇业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境内交易、跨境交易的交易主体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
(3)公开信息、商业信息服务等外部信息;
(4)监管部门提供的监管信息,支持监测标准运行的数据信息范围原则上应当上溯至少 2 年。
需注意,银行自身生产、采集的内外部数据是设计有效监测标准和实施监测的基础,数据越全面,监测标准越精准,建议银行做好数据治理,有效运用各类信息。
2.第三章人工识别部分重点条款及相关考虑第十三条明确了人工识别的具体措施。
对于通过监测标准筛选出的交易信息,银行应当注重挖掘交易主体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价值,发挥交易主体尽职调查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工分析、识别。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重新识别、调查交易主体的身份,如个人交易主体包括职业、年龄、收入,机构交易主体包括实际控制人、交易实际受益人、股权或控制权结构等;
(2)调查分析交易主体的交易背景、交易目的及其合理性,包括交易主体经营状况和收入来源或资金去向、关联交易主体基本信息和交易情况、开户或交易动机等;
(3)整体分析与交易主体的业务关系,对交易主体全部开户及交易情况进行详细审查,判断交易主体的交易与其业务、风险状况、资金来源或去向等是否相符;
(4)涉嫌利用他人账户实施外汇风险交易行为的,与账户所有人核实交易情况。银行需注意人工识别作业的方法参考,体现客户身份、交易、行为等全维度分析。
第十四条规定了银行作业模式。
银行可根据本行外汇业务规模、业务特点、交易主体群体、交易特征及运营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等情况,参考集中、分散或二者相结合的模式,自主确定人工识别作业模式。
集中作业模式指在银行总部或一定层级以上分支机构设置外汇风险交易识别集中作业中心,对监测标准筛选或其他渠道发现的交易信息进行集中分析、识别,并经一定审核、审批流程后排除或上报确认的外汇风险交易信息;分支机构和各业务条线提供协查工作支持。
分散作业模式指对监测标准筛选或其他渠道发现的交易信息,以交易主体为基本单位由相关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进行分析、识别,然后按照逐级审核、审批的流程排除或上报确认的外汇风险交易信息。银行可自主确定,确保人工识别组织有序,高效运行。
第十五条规定工作流程。
银行应当建立至少由双人负责并包含分歧解决机制的人工识别作业流程,可参考“初审、复核、审定”流程。
第十八条协查处置保障。
银行应建立相关机制,确保相关业务条线或分支机构及时响应人工分析、识别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的协查请求,及时反馈协查结果。银行应考虑开展人工过程中一系列实操问题,明确相关要求与标准。
3.第六章管理保障部分重点条款及相关考虑
第三十三条组织保障。银行应在总部或总部指定牵头机构层面,统筹组织监测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十四条制度保障。银行应自上而下建立保障监测体系平稳、高效运行的内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第三十五条牵头部门。银行应确保监测体系各环节可稽核、可追溯,并指定专门部门牵头负责监测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为确保监测体系的有效性,牵头是全行一体的,不能存在条线割裂的情况。
第三十六条团队与岗位。银行应设置专门的团队或岗位,具体负责监测标准设计、人工识别管理、系统开发运维、动态评估等工作,并配备必要的科技和相关业务条线人员。
第三十七条人员管理。银行应根据自身人工识别作业模式,建立人工分析、识别人员队伍,保证一定的专职或专岗人员比例和人员稳定性。
第三十八条考核监督。银行应将监测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纳入内部审计管理,并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对主要从事监测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人员考核,不应与其所在部门、条线或分支行的经营业绩挂钩。需注意,稳定、专业的人员是监测体系持续完善和保持有效的基础。
(六)关于《尽职免责规定》的重点条款解读
1.规定制定的背景、目标和思路当前部分银行反映,因真实性审核业务边界不清晰,对采取便利化措施心存顾虑,担忧出现问题被追责,致使部分业务不敢办或慎办、加码办,且银行处于主办业务管理一线,其政策执行成效直接关乎改革能否惠及市场经营主体。因此出台《尽职免责规定》旨在给银行减负并确立规则以促进履职,同时从监督检查角度为违规定性确立规则,鼓励执法人员依法适用,提高处罚适当性。该规定的制定思路主要明确
程序与实体的商业系统,一是明确法律及免责情形,规范实体正义;二是明确申诉评议的执行程序,确保程序正义。
2.尽职免责的定义及要点
依据《尽职免责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尽职免责,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的外汇业务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律法规,但有证据证明自身已勤勉尽职进行外汇展业的,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该定义主要有以下要点:首先,尽职免责针对代客业务,不涵盖自营业务。其次,需注意交易主体为机构,非个人。
此外,尽职免责适用所有银行的所有外汇业务模式,包括传统及展业模式,产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若涉外汇违法合规亦适用。
最后,规定的目的在于破除“唯结果论” ,使银行责任与业务真实性脱钩,依据银行是否尽职免责来确定其是否担责。
3.尽职免责八大情形
以下内容为《尽职免责规定》中规定的八大免责情形及具体定义含义。


第十六条规定了不免责情形:虽然存在本章第八条至第十五条所列情形,但有证据证明银行自身存在其他违反外汇法律法规规定行为,或者与客户内外勾结共同违规的,不得免责。
4.申述评议程序
改革前原案件审议工作流程较为简单,仅有三步,检查组给出初步意见、业务部门依据检查组意见形成定性方案、将定性方案提交案审会评议。
改革后新增申述评议流程:告知权利与申诉发起,在征求业务部门形成初步定性方案后,先告知银行该定性方案。
若银行对定性方案有异议,可发起申诉;为避免权力滥用,规定了启动评议的条件:
若监管规则清晰,可拒绝启动评议;
若监管规则不清晰,且集体审议机制下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含)同意启动评议,则决定启动评议(第二十条);
启动评议后,对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就银行申诉问题征求意见;
组织专家对申诉问题进行评议,评议专家全部来自银行外汇业务领域,且具体案件的评议专家在全国专家库中抽选,实行评议回避制度;
评议部门接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的评议报告,根据专家评议意见完善案审会材料,提交案审会供集体审议参考(第二十二条);最后将评议结果反馈给银行,专家评议会告知银行相关结果。
改革后的申述评议程序充分保障了银行的权益:(1)在案审会前开展尽职免责申述评议,打消银行顾虑;(2)充分保障评议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评议专家全部来自银行外汇业务领域,具体案件的评议专家在全国专家库中抽选,评议智汇大叔回避制度);(3)八类尽职免责适用情形全部源于银行建议;
(4)尽职免责制度适用全国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而非仅限于展业银行。
改革后的申述评议程序有利于防止权利滥用:(1)清晰限定免责范围(尽职是前提、代客业务、行政处罚责任);(2)银行承担免责的说明及举证责任;(3)是否启动尽职免责评议程序,由外汇局集体决定(证据充分、规则清晰、已有判例的,可不启动评议程序);(4)专家评议结果必须提交案审会审议,是否采纳集体决定。
图 4 申述评议程序


1、(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及业务问答、培训课件等资料全链接
2、汇发〔2024〕33号《银行外汇业务尽职免责规定(试行)》
3、汇发〔2024〕32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article_adlist-->(转自:智汇大叔)股票配资软件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