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票 刘擎严飞聊乡愁:因为离开,才会有故乡丨新春书摘
发布日期:2025-02-04 22:36 点击次数:199
学了那么多知识私募股票,离真实世界却越来越远?走过那么多风景,仍找不到那个真正可以安顿自己精神的“故乡”?在一个不被允许停下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确定性和开放性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
当代年轻人是否有很多迷茫?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对话清华社会学者严飞,帮你在“卷”与“躺”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由八场诚挚交心的长谈组成,是两位学者写给所有焦虑之人的“答案之书”。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经出版社授权,第一财经节选了书中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刘擎: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思乡情绪在中国的诗词里比比皆是,在国外至少在近代以来的文艺作品中也很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就是“思故乡”,非常有名。还有苏联的导演塔可夫斯基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乡愁》,里面有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令人印象至深。乡愁挥之不去,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这意味着乡愁是一个永恒的心境,这个状态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这昭示着现代人的存在境况。
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演化的一个基本动力就是奔赴新的天地,冒险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但这种探索自由几乎总是带着伤感和落寞。人有多种不同愿望,最深层的渴望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种渴望之间常常存在张力。我在其他场合讲过,人至少有两种深刻的意愿是相互矛盾的,一种是向往自由、探索新的天地,想象具有创造性的、在别处的生活,不断地变化,这好像是喜新厌旧。但实际上,人类是“喜新恋旧”,因为我们也需要故乡的那种亲切和熟悉,那种确定性和归属感,让我们能完全安心的地方,那就是家乡。但是,我们又不甘愿留守在家乡安顿自己,总是想要出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有了“故乡”。如果你不离开家乡,就没有所谓故乡,故乡是过去的家乡。有故乡的人就已经离开家乡了。
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既精彩又无奈,感到无奈的时候,我们就会思故乡,就会心生乡愁,感到所谓的nostalgia。这种情怀古今中外都有,只是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出走了,不仅在地理的意义上,而且在精神和文化的意义上,告别了故乡。乡愁就成了几乎每个现代人挥之不去的情怀,变成永恒的主题。怎么办呢?现代人好像是一面喜新、一面恋旧,就是怀着乡愁的同时享受探索的自由。
严飞:正如刘老师所说,因为离开,才会有故乡;因为出走,才会有怀旧。如果没有现代性,没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也许都还局限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网络连接或向上流动的趋势,那么社会将是静止的、固化的,也就不会有出走的故事存在。换句话说, 道别是艰难的,上海彩虹合唱团在《道别是一件难事》里唱道:
和故乡去道别
遥远的地平线
那端是一场冬的雪
和往事说再见
可过去的影子
又怎么能填埋清洁
说是都忘记了吧
其实比谁都要记得
那个场所那个刘海那个雨天
……
故乡哟故乡
爱人哟爱人
既然都忘不掉
不如就装着吧
刘擎:在家乡的时候会不甘心,一种向往自由要出走的渴望会喷发出来。乡愁这个话题会激发我们对自己处境更深入的反思,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至少可以把它分解成两重含义,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家,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家。家最朴素的意义就是你熟悉、确定、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处所。人在家里会有一种天然的自由,这是感到无拘无束的自在。英语国家的人邀请客人到家里做客时会说“Please feel at home”,就是请你像在自己家一样随意、放松或者自在,这是家的重要意义。在家,意味着你对于环境或物件了如指掌,随手拿起杯子、笔、纸、餐具,坐进沙发或者座椅,都不用思索。在精神意义上也是类似的,你使用你特定的语言,有时候可能是方言,是特别自在的。你特定的言谈用词,近旁的人都听得明白,时而可能会心一笑。所以在家你就特别从容和放松,不管你是外向的E人还是内向的I人,都不会感到紧张,不会顾虑言谈举止是否得体恰当,在家里都是自在的。
可是,如果感到过于自在,你可能会觉得乏味,没有新鲜感,也就毫无挑战性,这不会唤起你的激情。所以人又会渴望自由,向往远方的新天地。奔向外面的陌生世界,多半是既兴奋又不安。就像我们最初到外地上大学,走进新的校园,一方面是激动,一方面是不安,这种激动而不安的感觉和我们“在家”的那种自在松弛的感觉很不一样。所以 现代人往往生活在这两种欲望的张力之中。究竟如何是好?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状态,有的人慢慢适应了,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新颖探索中找到自己,安顿自己,而有的人始终会有不适感,就会有很深的乡愁,不断涌起回归家园的渴望。但麻烦的是,如果你真的回到故乡,可能会发现那个“家”已经发生了巨变,家乡的景观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甚至面目全非。你会发现“故乡不再是故乡”,不再是那个让你能熟悉自在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无处安放的乡愁。
严飞:当社会流动性充满活力时,人们更愿意走出去探索新机会,选择自主的人生。这种探索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经济层面的追求,更在精神层面拓展了更广阔的视野。最近正值博士论文答辩阶段,我正好读到一位博士生的论文致谢,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这位博士生写道,她的父母从小就鼓励她多出去看世界,当她从家乡的小县城走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学习的时候,父母对她说,你已经接触到了我们从未遇见的人,见到了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所以对于未来的发展,你已经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是对这位学生而言,她最幸福的时刻仍然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看电视聊天的时刻,仍然是她背着书包回来时妈妈打开家门的时刻。正是因为故乡和父母都在,她会有一个坚实的根基,有一个托举的支撑点,让她可以更大胆地探索未来的新世界。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在新地方找到一个新的“家乡”。然而,探索也伴随着挑战、挫折、不如意、沮丧和不适应。作为“北漂”“深漂”“沪漂”的自己,这座城市并不属于我,而故乡对我来说也变得遥不可及。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变成了一种“夹心面包”的状态,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既疏离又寻根。
刘擎:你提到的那位博士生的父母,非常不容易。学生的父母在孩子离开以后,生活会发生很大改变。虽然他们仍然留在家乡,但因为孩子远离了,不在身边,失去了一种曾经熟悉的自如感,一种触手可及的、可依靠的亲近。许多父母是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的。但有些父母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就是鼓励孩子向外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哪怕自己心有不舍,也放手让孩子随心所愿、追寻自己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虽然父母原地不动留在家乡,但对他们来说,家乡也不同了。
所以总的来说,现代人是比传统社会的人要麻烦一点。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但是有出走和回归的双重情感在拉扯——一种复杂含混的情感。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的那首歌《故乡的云》,是费翔在1987年春晚时唱的。费翔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去年在西宁的青年电影节上还遇到了他。《故乡的云》的副歌这样唱着,“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费翔是美籍华人,他的歌感动了无数海外游子,但他自己并没有回到中国生活。我在想,如果“回归故乡”真是一个出路,那么乡愁就不存在了。前几年有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不知道真的逃离的人后来怎么样。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回归故里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乡愁才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严飞:确实,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现象。许多年轻人对春节回家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们在饭桌上坐下来,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催婚催生了。
刘擎:而且家乡的人多半会问你工作怎么样,挣多少钱。
严飞:我们成了故乡的陌生人,只能把故乡当异乡。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在城市里务工的边缘群体的研究,就发现大城市里的打工者,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巨大的身份焦虑之中。离开家乡越久,就越有一种“回不去”的惆怅,这种回不去,当然不是地理上的,而更多是精神上的。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关系,“故乡”对很多人来说,越来越像一个回家过年的符号,一年一度的仪式感。而在大城市里,他们又始终有着渴望“被看见”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田野调查时就遇到过一位小伙子,他从安徽来到北京,在北京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对北京的道路非常熟悉。然而,北京对他来说并不是家,他的家在高碑店,朝阳区的一个下辖乡,那里才是让他有归属感的地方。而更广阔的北京,像三里屯这样的购物场所,以及北京的博物馆、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都与他无关。他十几年前回安徽老家的时候,尚未有高铁,坐的是慢车,需要花一天的时间在路上。那时候,火车旅途虽然漫长,却挡不住一颗急切回家的心。现在,虽然交通便利了,高铁四个小时就能到家,从首都返乡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高铁站修成以后,他的家乡面目全非,他甚至有一次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原来村口的地标——两棵槐树被砍掉后,每条路看起来好像都长得一样,他一时分辨不清,到底哪里才是通向家门的真正入口。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 严飞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5年1月
举报 文章作者刘擎
严飞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云也退:阴谋论为何永远有市场丨年度阅读媒介技术和工具不只是把人的注意力开发为商品,它们还发掘出人在懒惰这方面的潜质。人如果能够放弃表达,如果工具能笑得比你更彻底,更撕心裂肺,人就会放弃笑。
25 01-27 12:34 旅途中穿行于不同空间,车辙是写给大地的情书丨新春书摘每个在路上的人,都像是驾驶着无岸之舟的奥德修斯,怀揣着回归家园的渴望,与魔幻莫测的海洋搏斗。
74 01-27 11:09 隐身万象之后依循自然写作,因为不想只站在现实这一边苏娅以细腻准确的笔触,将阅读者带到高山与荒原的现场,这里时而丰饶美丽,时而粗粝原始,有着无尽丰富的色彩、声音与形态,以及,一只正等着与你相遇的黑翅鸢。
125 01-24 14:55 从纪录片到非虚构写作:为30年变迁留下普通人的乐章《人间明暗》的书名来自范俭写下的序言:“在明明暗暗的人间,有纷繁的人性光谱,我努力探寻其中的光亮。”
76 01-24 09:03 光绪学习英文,李鸿章专注变革,晚清为什么依然接连失败之所以取名《失败》,李礼认为,回顾这十年历史私募股票,清政府的失败一个接一个。
163 01-24 09:0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